找到相关内容1402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宗大要——“《沩山警策》读后感”(一)

    禅宗大要——“《沩山警策》读后感”(一)  如  壹:前言  中国佛教自唐末、五代以降,“禅宗”与“净土宗”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占有相当重的地位,严格来说,导致此原因的因素非常多,但简单归纳起来,此系由抄中国佛教自三武一宗之后,隋、唐以前许多研究丰富的佛教文献不是流散失帙,不然即便付之一炬,殊为可痛可惜。  其次,亦由于元、明以后国家的政治型态封闭,强力的中央集权政策,使当时一般学术、思想界趋于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1563914.html
  • 禅宗大要——“《沩山警策》读后感”(三)

    禅宗大要——“《沩山警策》读后感”(三)  如  伍:《沩山警策》与灵祐禅师  禅宗自慧能以下,开创出五家七宗之局面,今课堂上选读《泻山警策v一文,是以对灵祐禅师及《泻山警策》做一概要性的认识。  关于灵祐禅师——  灵祐禅师(七七一—八五三) ,唐代僧人三一十三岁至江西参百丈怀海,为上首弟子,于此顿悟诸佛本怀,遂承百丈之法。后因司马头陀示大泻山之机缘,故于宪宗元和末年栖此山,山民感德,群集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1663915.html
  • 如何能避免造口业

    说已得”或“未证(如阿罗汉等)说已证”,则属“大妄语”。   (2) 须造“口业”者,有嫉妒他人之能力,而故意颠倒该事实,令第三者因之而曲解。   (3) 须“毁他”之口业,与“自赞”之口业...

    |口业|三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22443128755.html
  • 关于佛教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

      关于佛教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----光   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追求和平、崇尚和谐的传统,在佛教教规教义中,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社会的训导与启示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进程中,佛教能做些什么?如何深入挖掘佛教教义中蕴含的有关和谐的思想资源,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?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向佛教界人士提出的崭新课题,也是佛教徒应当反躬自问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。下面结合我市佛教的慈善工作,谈一些自己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1861227.html
  • 从戒律谈佛教的复兴

    从戒律谈佛教的复兴  一  三宝的住持,象征佛法的盛衰,而佛宝、法宝的流传亦有赖于僧宝的宏扬,若无僧宝,则佛法不兴矣!然而僧之称为宝,系由于其能自立亦能立人,己达而能达人,进而负起软化整个有情众生的重责大任,而住持于世。也就是能宣扬佛陀的软理,使众生皆能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一 ,如此净化整个社会后,才能离苦得乐,了生脱死。因此僧宝的重要性,绝不亚于眼睛之于人。既然僧宝这么重要,那么成就僧宝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21164095.html
  • 关于过午不食

    关于过午不食  一  佛陀时期的印度,不论是信仰什么宗教的出家人,皆以托钵乞食为生,而为利于修行故,又都在上午出外托钵,因此当时的沙门几乎都过午不食。佛在《舍利弗问经》中说:“诸婆罗门,不非时食,外道梵志,亦不邪食。”是故佛制诸比丘弟子不可非时受食。然而经过了正法、像法时期,到了明朝末年,已每下愈况,莲池大师在《竹窗随笔》中亦谈及:“越地安禅,夜作斋,名曰放参饭,竞为侈靡,胜于午斋,相沿成习久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40864744.html
  • 一个真实的因果实例

      半年前,发愿为母亲的怨亲债主诵地藏经。期间给怨亲债主代授三皈。我妹妹的男朋友看见了,问我给怨亲债主授三皈有什么用,我说让这些怨亲债主,不管是报怨的,还是报德都让他们皈依三宝,放下前缘,共生极...

    |命运|因果|杀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08335920680.html
  • 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

      福建鼓山门人纯果敬编  卷头语  绪言  一 诞生瑞相  二 发心出家  三 行脚参方  四 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恩  五 参谒各方名胜古迹  六 重游江浙  七 至宁波育王寺拜舍利燃指以报母恩  八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2438889.html
  • 佛教的“时代化”

    无论何种思想文化,都必须根植于社会发展的需要,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,只有这种思想文化,才有持续的生命力,才能经得起历史考验,才有其真正的存在价值。倘若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和需要,那么必然会...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4850680.html
  • 一位北大学子的学佛心路

        其实我们许多学佛人也一样在大搞贪嗔痴,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方式而已。贪求法门,样样都学是不是贪?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,动辄斥对方为“魔”,是不是嗔?学了一点东西就妄自尊大,处处看不惯别人,是不是...

    |学佛|入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21274484282.html